接著要來聊的是也很常聽到的『椎間盤突出』,首先要說一下,什麼是椎間盤?
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第1及第2頸椎之間,還有尾椎之間沒有椎間盤)
,成人共有23個椎間盤。椎間盤對脊柱,大腦和其他結構(例如神經)
起到緩衝保護的作用,椎間盤占脊柱總長的1/4。
椎間盤由兩部分組成,周圍部為纖維環(anulus fibrosus)
是由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按同心圓排列的緻密組織
,富于堅韌性,將各椎體緊密牢固的連接成一體,保護髓核並限制髓核向周圍突出。
中央部為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白色半流質膠狀物質,
為胚胎時脊索的殘留物,填充於上下軟骨板及纖維環之間,
是由極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醣體和水分所組成,可以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椎間盤既堅韌,又富彈性,承受壓力時被壓縮,除去壓力後又復原,
具有「彈性墊」一樣的作用,可緩衝外力對脊柱的震蕩,也可增加脊柱的運動幅度。
人體23個椎間盤厚薄不一,中胸部的較薄,頸部的較厚,腰部的最厚,所以頸,腰椎的活動度較大。
頸腰部的椎間盤前厚後薄,胸部的則與此相反。椎間盤的厚薄和大小因年齡而有差異。
那麼這麼強韌的結構體,為什麼還會用壞呢?所謂椎間盤突出是指:
椎間盤因老化、外傷及不當用力而使纖維環破裂,當纖維環破裂時,髓核容易向後外側脫出,
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相鄰的脊髓或神經根導致背痛及手腳痠麻疼痛,
臨床稱為椎間盤脫出症(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椎間盤突出症常發生在腰部及頸部,
引起病發的原因,是因為突然的脊椎負荷改變,尤其是快速彎曲、側屈或旋轉。
除去因為外傷所引起的椎間盤突出,大多是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造成的,
不良的坐姿、站姿以及長期彎腰或重體力勞動都是發病原因,這些都使得在突出部位周遭的肌肉早慢慢失去該有的力量及彈性,
無法提供運動時該有的支撐與拮抗力量,造成椎間盤受壓過大,然後才再形成椎間盤突。
但是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是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才會有發麻、發脹、四肢無力,疼痛等情形。
所以平常的保養與鍛鍊,以及正確習慣的建立,才是避免問題產生的最佳選擇~~